这两年在澳洲的华人都有一样的体验,一方面是本地新闻充斥着澳洲人对中国的各种成见: 《中国人抬高了我们的房价!》《中国人抢走了我们孩子的奶粉!》《中国游客为拍照造成交通堵塞!》。另一方面,各大本地商家又都铆足了劲,不放过任何拉拢中国顾客的机会。
30年前,另一个亚洲国家也曾经“席卷”过西方大国。
中国的邻居日本,在80年代进入了黄金时代(后来称为泡沫时代)。
80年代日本控制了329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资产,购买了美国40%的国债。日本操控的资金占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每日交易量的25%。美国市场上20%的半导体设备,30%的汽车和50%以上的机床,以及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都是由日本生产出口到美国的。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和主要债权国。而且,东京的地价创下了空前绝后的纪录。
日本泡沫时代的一句不动产界的流说:如果天皇肯卖皇居,我们可以拿整个加州跟他换。当然这是玩笑话。但从这些狂悖之言中也可以看到泡沫时代日本房地产投机的疯狂。
80年代在美国,报纸头版基本都是,日本又在买买买了!
这股日本来的金钱风暴也刮到了澳洲。80年代末,日本人在澳大利亚疯抢的情形,很多“老澳洲”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
当时日本房地产行业的大佬堤义明花钱买下了日本近六分之一的国土大肆开发,并以高达200亿美元的身价登顶世界世界首富。而那时比尔盖茨的身家也才10多亿。
经济快速发展的日本迅速致富,在把自己国家的房价炒上天后,日本对澳洲楼市的投资规模也从几乎为0增至80年代末的650亿美元。
与现在中国人青睐悉尼墨尔本不同,黄金海岸当时是很多日本人的理想投资地。蓝天白云的澳式生活成了日本人的向往。澳大利亚人曾担心腰包鼓鼓的日本人最后会买走整个昆士兰海岸东南部。
当时日本比较有名的日本开发商Daikyo Kanko,堪比现在全澳最大开发商Meriton,引领了其他日本巨头财团在黄金海岸大肆开发酒店、楼盘、高尔夫球场……还屡次刷新当时澳洲历史上的土地交易记录。
1986年,一份由日本政府和财团联合出资的日本人海外养老方案就选中了澳大利亚。当时日本政府计划在澳洲建造一系列的老年度假村,供日本退休的老年人养老。
除了资本家以外,大量日本中产阶级走出国门,以日本大妈为首的游客团涌向西方世界。
现在提起日本游客,大家的印象可能是“高素质游客”,可是在三十年前,日本游客完全是另一种形象。
1986年日本出境游游客是552万人,1990年这个数字是1099万,海外旅行消费总金额12.7兆円, 平均每人在海外消费115万円。
当时的西方媒体常有报道:
日本游客在海外“只要出钱就必须得安排游览船最好的窗口位置、不看禁止标识随处抽烟、到处乱扔烟头、奢侈品像抢购折扣的处理品一样、擅自给教堂正在祈祷的信徒拍照、擅自触碰陈列在美术馆、博物馆的陈品、无视禁止标识擅自拍照、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现象,到处可见。
1988年,位于梵蒂冈的世界最大的圣彼得大教堂开出了一条针对日本游客的“静肃令”。原因是有部分日本人游客在圣彼得像前大声喧哗、也有摆出V手势拍照、甚至还有擅自触摸圣像等行为。
不仅如此,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都对日本游客开出了“特训”,要求尊重当地风俗、注意不文明行为等。
针对海外的不文明行为,日本国内也持续不断的呼吁民众注意海外旅行礼仪,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等,并为此专门采取了一些措施。
然而,日本的这段黄金时期很短。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就幻影破灭了。虽然有些人在炒买炒卖中发了大财,但也有不少人高利率借来的钱没来得及还清,结果破产或背上重债了。
最近都在说日本人过上了佛系生活,成为了低欲望的社会。而仅仅在三十年前,日本曾是这个地球上最膨胀最浮躁的国度。从巅峰跌下神坛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现实魔幻主义,大概就是这么来的。